半月談記者 王文華 鞏志宏 田 策
封龍蒼蒼,河水湯湯,斯文在茲,道統(tǒng)綿長。封龍山位于河北石家莊市區(qū)西南20公里,南北兩麓分屬元氏縣、鹿泉區(qū),自唐代起即為歷史文化名山。自宋代創(chuàng)立至今,千余載歲月流轉,矗立于封龍山下的封龍書院幾經興廢,卻始終以崇理尚實為魂,滋養(yǎng)一方文脈。如今,封龍書院在保護與創(chuàng)新中又煥發(fā)新生。
封龍?zhí)N秀,書院肇興
封龍山文脈肇始于漢代。常山郡太守伏恭在此“敦修學校,教授不輟”,不僅首開封龍山“伏氏學”教育先河,更吸引北方學子多宗其學。唐時,隱士姚敬棲居此地授徒傳道,郭震等名流雅士相繼結廬講學,封龍山文脈始興。
封龍書院鳥瞰圖 閆志國 攝
封龍山書院建制起于宋代。宋初名相李昉丁憂期間,于封龍山南麓首建封龍書院,繼創(chuàng)中溪書院于龍首峰下。至北宋末年,理學家張著增筑西溪書院于龍首峰西。三院林立,封龍山自此成為河北書院最集中的地區(qū)。
“正是在李昉的主持下,封龍山書院群作為正規(guī)的教育場所得以提升其制度化水平及辦學規(guī)格?!痹峡h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黨組書記趙世強介紹,后因宋末元初戰(zhàn)火頻仍,3座書院皆遭毀棄。
元初,性喜丘山的學者李冶買田封龍山下,“以供饘粥”,因從游者日多,遂在鄉(xiāng)人的協力下,重葺宋初李昉所創(chuàng)封龍書院故基。此后,因忽必烈令旨“奉旨敦勵”,書院聲名遠播,“學者甚眾”。李冶更邀元好問、張德輝等學者來書院講學研討。
李冶之后,學者安熙主持封龍書院。其時“四方之來學者,多所成就”,書院達到鼎盛。元末戰(zhàn)亂,封龍書院再度損毀。明嘉靖年間,進士魏謙吉見“書廬頹為腐壤,(孔、顏)圣像委于宿莽”,于是重修奉祀。清代短暫復興,后再次廢棄。
現封龍山仍存讀書洞遺跡。半月談記者循跡探訪,見崖壁上兩山洞相鄰,洞內小門相通。兩洞形制相近,各可容四五人活動。洞壁鑿有書龕、燈龕,洞頂則有經年燭火熏染痕跡,斑駁印跡中似可見昔日青燈黃卷之象。
讀書洞東側有兩泉并涌,一曰蒙泉,泉出石罅,細流涓涓,水尤清冽,為書院食飲水源;另一曰墨池,池水黑如墨,去舊注新,水色如故,傳為古人洗筆處。
2010年,元氏縣啟動封龍書院重建工程,循古制修舊如舊,后又實施提升改造,并于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?!皶簽檫f進式合院格局,建有講堂、藏書閣等九大主體建筑,沿山門、狀元橋構成的中軸線對稱分布?!狈恺垥哼\營單位、公子元(河北)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高鴻英說,建筑形制還原了宋元鼎盛時期風貌。
算學開宗,文理兼融
漫步封龍書院,三尊元初名士石像靜坐泮池西側,李冶執(zhí)卷凝思,元好問昂首遠眺,張德輝持笏端坐?!褒埳饺稀笔袼休d的,不僅是三位名士的學術理想,更是一段突破傳統(tǒng)、文理交融的傳奇——數學、文學、經史之學在此交融碰撞,形成了迥異于古代其他書院的精神氣質。
“李冶被史家視為十三世紀最偉大的代數學家。他的主要成就是將宋金元時代的天元術集大成,為朱世杰的四元術鋪路?!焙颖笔∥氖费芯筐^館員梁勇介紹,天元術是一種通過設立未知數構建多項式方程的中國代數術。數學史家錢寶琮曾撰文稱:天元、四元之于中國數學史上之貢獻,猶阿拉伯人代數之于西洋數學史也。
寓居山西時,李冶撰成數學專著《測圓海鏡》。后于封龍書院講學時,他又寫成《益古演段》,旨在普及天元術。
“李冶的數學教育理念對當代仍具啟迪意義。他提出‘彼其冥冥之中,固有昭昭者存。夫昭昭者,其自然之數也;非自然之數,其自然之理也’。這種將數學視作自然規(guī)律具象化的認知,超越了所處時代。”梁勇指出,李冶進而強調“茍能推自然之理,以明自然之數,則雖遠而乾端坤倪,幽而神情鬼狀,未有不合者矣”,這種以數理推演洞悉宇宙萬象的思維方式,對現代科學亦有啟示作用。
李冶雖以數學名世,卻始終保持著儒家底色。他的學術札記《敬齋古今黈》將數理推演與經史考證熔于一爐,被四庫館臣贊曰“有元一代之說部,固未有過之者也”。
元好問則以詩為媒,將朝代更迭的文化憂思轉為歷史書寫。致力于元代文人群體研究的杭州師范大學教授邱江寧指出,元好問講學之際秉持“國亡史作”的使命感,將史學考據的嚴謹性注入文學創(chuàng)作,形成“文史相融”的風格。
這種文理兼通的學術格局,使得封龍書院既不同于專注性理之學的江南書院,也有別于專攻科舉制藝的官學體系,形成了獨特的“龍山學派”。
“張德輝則為這個學術共同體架起了現實橋梁。作為史天澤幕府的經歷官,他將政務經驗融入書院教學?!鼻窠瓕幷f,封龍書院鼎盛時期“聚徒數千人,朝暮講誦不輟”,門下既有王德淵、史杞、史杠等政務干才,也有白樸、李文蔚、戴善甫等元曲大家,更涌現出受“龍山三老”學術影響的郝經這類貫通經史的學者。
千載弦誦,活化新生
“灑掃應對,謹行信言。余力學文,窮理盡性。循循有序,發(fā)軔圣途……”上午9點,封龍書院山門前,一群大學生肅然佇立,隨書院執(zhí)學齊誦元代山長安熙所撰的《釋菜先圣文》,恭行釋菜之禮。這是石家莊學院大一新生的開學課程——以傳統(tǒng)禮儀開啟大學教育新篇章。
游客在封龍書院內游覽 鞏志宏 攝
釋菜禮是古代書院祭祀先師的儀式,以簡約的蔬果代替牲畜,象征尊師重道、崇文尚學的精神?!皶貉袑W是面向全體大一新生的實踐類教學課程?!笔仪f學院帶隊教師董晶介紹,從書院學規(guī)講解到《大學》原文研讀,學生可以通過沉浸式體驗,理解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內核。
儀式感的背后,是文化基因的喚醒與傳承。在崇圣殿前,學生們誦讀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”,討論朱熹的治學理念;在敬齋堂內,他們研習李冶留下的《測圓海鏡》,感受科學與人文的交融。
封龍山北麓,石家莊市鹿泉區(qū)復建起另一座封龍書院,院內狀元樓巍然矗立。每年10月,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的高三學子都會在此開展“登山勵志”實踐活動。從山腳廣場到狀元樓,千級臺階考驗著體力與意志。
“看似普通勵志活動,實則暗合古代書院‘格物致知’的理念。學問須從實地用力,登山臨水都可領悟人生真諦。”鹿泉區(qū)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李志艷說。
元氏縣委、縣政府對封龍山南麓的開發(fā),沒有簡單復制“古建+商鋪”的套路,而是以封龍書院為圓心,構建起多層次的文化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。
書院門前,依古制而建的“學田”已粗具規(guī)模,研學團隊可在此識五谷、學稼穡;古木蔥蘢中,封龍文化古跡提升工程正在進行;封龍山下,多所高校的分校及研學基地已經建成或正在施工,圍繞封龍書院形成文化的同心圓……
采訪結束時已近午時,春日為書院的灰瓦飛檐罩上一層暖意,講堂內又傳來新的誦讀聲。這聲音穿越千年,與伏恭的治學之問、李冶的算籌輕響、當代學子的青春誓言交織成曲,似在應和著蒙泉流淌千年的答案——文化傳承從不是簡單的復古,而是以今日之我,接昨日之思,照明日之路。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