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綁蹺、試蹺、定蹺……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(qū)魯沙爾鎮(zhèn)火神廟,魯沙爾高蹺隊迎來了春節(jié)前最后一次排練。“從臘月初一到現在二十多天了,今年大家積極性很高,報名的人也多,排練效果不錯?!弊龊脺蕚?,隨著社火音樂的鼓點舞動起來,魯沙爾鎮(zhèn)高蹺協會會長李玉龍站在臺階上看著排練隊形。

年輕人加入社火高蹺排練。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
“青海高蹺看湟中,湟中高蹺看魯沙爾?!弊匪蒴斏碃柛哕E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。明代洪武年間高蹺從中原地區(qū)傳到湟中地區(qū),魯沙爾成為青海地區(qū)最早表演高蹺藝術的地方之一,高度更是全國之最,有著高、懸、巧、奇的特點。在2008年,魯沙爾鎮(zhèn)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(高蹺)之鄉(xiāng);2013年,魯沙爾高蹺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?!斑@是對我們的認可!”李玉龍略顯自豪。

高蹺排練中。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
每年正月十二、正月十四、正月十五、正月十六都是魯沙爾高蹺演出的日子,市民游客聚集在魯沙爾街道,共同觀看這項傳承了六百多年的非遺社火。演員們隨著鼓點,一路向前,觀眾就會隨社火隊一路跟隨,而有些群眾早早在下一個演出點圍成圈等待社火隊的到來,社火隊經過的地方,人頭攢動、人山人海。
近些年,魯沙爾高蹺因其蹺身高、演員多、表演生動、變化豐富、節(jié)奏鮮明、韻律高昂更加“出圈”了?!把輪T角色多,比較固定的是老牛角和王媽,后面有《西游記》《水滸傳》《三國演義》《楊家將》中的人物和戲曲人物?!避E身高、演出路線復雜,年輕小伙成了高蹺表演的主力。

高蹺排練中。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
“今年高蹺報名的已經超過了80個,上到三十多歲下到五六歲,大家參與熱情很高?!崩钣颀堈f,放假的學生,在外打拼歸鄉(xiāng)的年輕人都回來積極加入表演隊伍?!拔覡敔敽桶职侄紩雀哕E,他們教我的,今年已經是第二次參加表演了?!?歲的張杰在爸爸的幫助下嘗試踩起更高的蹺子。

小朋友在高蹺排練場觀看學習。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
熏陶漸染、世代相傳。非遺技藝的傳承,往往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口傳心授。如今,湟中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長輩們的熏陶下逐漸加入社火高蹺隊,積極投身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(chuàng)新,在增進自身對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了解的同時,也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源頭活水。期待今年春節(jié),魯沙爾高蹺能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。
編輯:吳明富
【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】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