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口人世世代代種植馬鈴薯,“山藥”“土豆”是張家口人對馬鈴薯的俗稱。
在很多張家口人的記憶里,這種埋在土里、圓圓的豆狀植物,是當年可以管飽的主食,也是每一個張家口人吃在嘴里、印在心尖、忘不掉的鄉(xiāng)情。
在市農科院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堅持馬鈴薯育種70多年,通過幾代人的努力, 將科研成果不斷轉化成經濟效益,讓土生土長的馬鈴薯成為全國各地乃至國際上的優(yōu)勢經濟作物,不僅把馬鈴薯育種牢牢攥在中國人手里,也讓它成為張家口對外叫得響的“名片”。
種業(yè)科技自立自強
馬恢,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。這個小麥膚色、憨厚樸實的壩上漢子,似乎天生就與馬鈴薯結緣。
1995年,他從河北農業(yè)大學植物遺傳育種專業(yè)畢業(yè),同年被分配到位于張北縣的壩上農科所,從事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及技術研究工作。這一干就是27年。
“我是張北人,從小種土豆收土豆,做這份工作心理上沒有一點距離感?!?2歲的馬恢鄉(xiāng)音未改。
張北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,區(qū)位優(yōu)勢獨特,是我國傳統(tǒng)馬鈴薯種植區(qū)域。當地馬鈴薯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80年,距今已有142年歷史。張北也享有“中國馬鈴薯原原種之鄉(xiāng)”“中國北方馬鈴薯之鄉(xiāng)”的美譽。當地海拔1400米左右,氣候冷涼,晝夜溫差大,日照時間長,以及沙性土壤鑄就了張北馬鈴薯入口沙綿、薯香味濃的獨特品質。
馬恢的工作就是通過新品種選育,將馬鈴薯優(yōu)質、高產的特性發(fā)揮到最大,他和同事們?yōu)閷崿F種業(yè)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攻關。
作為農業(yè)科研工作者,他大部分工作時間并不在實驗室,而是在試驗田里進行田間調查。市農科院的老同事們說起馬恢,眼前浮現最多的是他蹲守田間地頭,手握紙筆、擺弄秧苗、記錄生長數據的畫面。
由于在進行田間調查時過于專注,馬恢的手上、胳膊上、腿上經常被蚊子叮滿膿包。“農民每天的勞作是提高畝產,我們的工作是選育出最好的品種。每天都是在地里干活,所以說,我們與農民的勞作沒什么兩樣?!瘪R恢笑著說。
創(chuàng)新種質資源加快選育速度
張家口全年積溫較低,冬季氣溫能抑制土壤中的真、細菌病害和蟲害,有利于馬鈴薯種植。
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是全國、全省主要的馬鈴薯專業(yè)研究機構,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,老一代科研工作者就開始在壩上從事馬鈴薯育種研究工作。
馬鈴薯育種與其他作物育種一樣,需要不斷將種薯的抗病、高產等優(yōu)良特性進行雜交迭代,需要“慢功夫”,急不得,至少10年為一個周期。
70多年來,我市的馬鈴薯研究緊跟農業(yè)生產需求,不斷優(yōu)化調整、更新升級,種薯科研全國領先,培育出的“虎頭”“冀張薯8號”“冀張薯12號”等品種在全國各地推廣種植。
“我算是第四代馬鈴薯科研人員,第一代人已有90歲高齡了?!睆目蒲星拜吺稚辖舆^“接力棒”,肩負重任的馬恢等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從未停下腳步。
為了選定合適的種薯,科研人員經常在顯微鏡前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,時常工作至凌晨一兩點。經過對幾千份樣本的觀察,馬恢首次應用并完善了利用孤雌生殖誘導馬鈴薯雙單倍體技術,誘導并篩選出了馬鈴薯雙單倍體,成功解決了四倍體與二倍體雜交不親和的難題,創(chuàng)新了種質資源,加快了新品種的選育速度。
這些年來,馬鈴薯研究所在品種選育上取得重大突破,育成審定、登記了“冀張薯”“京張薯” 馬鈴薯新品種15個,包括鮮薯食用型、加工型、特殊用途型等不同用途的品種,為種植區(qū)域更新換代了馬鈴薯品種,目前這些品種已成為河北、山西、內蒙古等省、自治區(qū)的主栽品種,推廣、種植面積占當地馬鈴薯總播面積的60%以上,平均增產20%以上。
同時,“冀張薯系列”品種先后被引進到俄羅斯和納米比亞并種植成功,為我國馬鈴薯成果轉化提供了新思路。
2015年,市大農種業(yè)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進凱開始在張北試種市農科院選育的“冀張薯12號”,2016年、2017年大面積推廣,馬鈴薯畝產量在5000公斤以上,最高畝產達7000公斤,比其他品種畝產高出20%至40%。
現在,他種植“冀張薯12號”“京張薯1號”近1000畝,每年都有不錯的產值。“今明兩年,我們將大面積推廣‘京張薯3號’,這個品種是黃皮黃肉,市場認可度也不錯,應該比以前的品種效益還好?!崩钸M凱信心滿滿。
讓更多馬鈴薯品種走向市場
6月的壩上,艷陽高照。在張北縣武老二房子村馬鈴薯研究所試驗田里,馬鈴薯經過2個月的生長,剛剛出苗。
彎腰觀察,起身記錄,在肖長新手持的馬鈴薯種薯調查表中,株高尺寸、開花時間、植株習性……調查內容十分詳盡。
49歲的肖長新是我市“百名碩博”引進培養(yǎng)計劃中第一批引進的2名博士之一,在馬鈴薯研究所從事馬鈴薯育種工作。2013年,他從中國農業(yè)大學植物營養(yǎng)專業(yè)博士畢業(yè)后來到張家口市農科院。如今,像肖長新一樣,有越來越多的碩博人才加入到馬鈴薯科研人才隊伍中。
在馬恢眼中,馬鈴薯育種從科研團隊建設,到種植走出國門,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。
2005年以前,我市的農業(yè)科研工作由壩上、壩下兩個農科所承擔,分別研究壩上、壩下兩個區(qū)域的農業(yè)經濟作物。在壩上農科所,馬鈴薯研究部門當時被叫作“馬鈴薯研究室”。
“那時候研究所條件差,在壩上只有簡單的天平、卡尺等,測量儀器極其簡單,尚未開展精準的馬鈴薯病毒檢測工作。遇到馬鈴薯質量變差、減產的情況時,只能通過植株的表象來觀察是否受到病毒侵害,很多問題都無法準確的判斷和解決。”回憶過往,馬恢有些感慨。
2005年,壩上、壩下兩個農科所合并組建成張家口市農業(yè)科學院,馬鈴薯研究室也升格為馬鈴薯研究所。2008年,市農科院辦公地點搬到市里后,馬鈴薯研究所購置了酶標儀、原子熒光光譜儀、電子天平、顯微系統(tǒng)等一批新設備,科研條件大為改善。
擔任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所長的馬恢,主持承擔了3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馬鈴薯重大科研項目,帶領團隊積極推進馬鈴薯科技成果轉化。
近年來,馬鈴薯育種的科研團隊更加年輕,科研實力也更強了,還有很多科研成果實現了有效轉化,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農業(yè)產業(yè)公司開始與市農科院馬鈴薯研究所進行接洽,這讓馬恢感到十分欣慰。
“希望未來張家口馬鈴薯品種不斷走向國際市場,為農業(yè)產業(yè)發(fā)展再助一把力?!瘪R恢說。
(記者 亢春寧 通訊員 楊振華 賈莉)
1.本網(張家口新聞網)稿件下“稿件來源”項標注為“張家口新聞網”、“張家口日報”、“張家口晚報”的,根據協議,其文字、圖片、音頻、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,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張家口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.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。聯系電話:0313-2051987。